您的位置首页衢江经贸一点通-衢江区经贸局

衢江经贸一点通-衢江区经贸局

衢江经贸一点通-衢江区经贸局
案例名称: 衢江经贸一点通-衢江区经贸局

工业概况
 
          近年来,衢江区牢牢把握和落实科学发展观,积极应对国家宏观调控和国际金融危机影响,努力化解化工园区整治、要素制约加剧等问题,通过大力实施“工业立区”第一战略,招商引资第一工程,项目建设第一抓手,追赶跨越第一目标,工业经济成为全区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,呈现出持续、快速、协调的良好发展势头。

一、工业经济地位不断提升。2010年,全区实现工业总产值突破百亿元大关,达到124.6亿元,增长41.1%,其中规模工业总产值82.88亿元,增长53.3%,连续12个月保持50%以上增速,增幅位列全市各县(市、区)第二,产值总量从上年底全市第五位跃居全市第三位。三次产业比重调整为17.9:47.7:34.4,二产比重比2005年提高8个百分点。全区规模企业实现销售收入81.5亿元,同比增长55.1%;利税总额5.6亿元,同比增长47.9%,其中利润总额4.1亿元,同比增长64%,是2005年的15.3倍。

二、产业集聚发展初具规模。明确工业“3+新”产业发展体系,建立完善产业发展“五个一”工作机制和扶持政策,促进主导特色产业壮大提升,产业集群雏形初显,荣获中国高档特种纸产业基地、中国矿山装备制造业基地、中国碳酸钙产业基地和中国竹炭之乡等称号。2010年,高档特种纸产业产量达20.4万吨,产值21.41亿元,其中规模企业产值20.06亿元,是2005年的3倍多,占规上产值的24.2%。装备制造业实现产值19.89亿元,其中规模企业产值15.44亿元,是2005年的4.3倍,占规模产值比重达18.6%。新兴产业实现工业产值13.44亿元,其中规模企业产值达11.86亿元,占规模产值的14.31%。区域特色产业实现总产值48.38亿元,其中规模以上产值24亿元,占规模产值的28.96%。

三、龙头骨干企业发展迅猛。积极实施龙头企业培育提升工程。2010年,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183家,比2005年净增80家。企业平均产值规模从2005年的2600万元上升至2010年的4529万元,增长74.19%。2000万元以上企业91家,5000万元以上企业42家,其中亿元企业17家,5亿元企业2家。一批产业龙头发展迅速,仙鹤特种纸和夏王纸业产值先后突破7亿元,亚洲最大装饰原纸生产基地正逐步形成;海力集团电力紧固件产品市场位居全国第二,娃哈哈启力饮料公司2010年实现产值超3亿元,成为行业的领军企业。浙江志高机械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ZGYX-6500全液压露天凿岩钻车被认定为省装备制造业重点领域国内首台(套)产品,实现从“衢江制造”向“衢江创造”的新突破;民心炭业有限公司科企合作项目荣赝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,是衢州市建市以来首次获得的最高科技荣誉奖。全区新认定市级及以上企业技术中心15家,其中省级2家;实施省级技术创新项目17个,省重点技术改造项目(“双千工程”项目)36 个,省级工业新产品46只。

四、工业发展后劲显著提升。坚持招商引资“一号工程”不动摇,不断完善招商考核办法。2010年,新引进央企合作项目“澎安宇新材料”、总投资6.8亿元的“逸达电工器材”、总投资5.2亿元的“民德纸业”、东北地区最大输液生产基地“都邦药业”等一批“五好”项目,全年引进5000万元以上项目51个,其中亿元项目26个,超5亿元2个。“十一五”期间,全区共引进协议投资5000万元以上工业项目86个,其中亿元以上35 个,5亿元以上2 个,招商引资实际到位资金逾百亿元。项目质量明显提升,全面实施工业投资项目决策咨询服务协调制度,严格把关,合理布局,全年共受理工业项目193个,单个项目平均投资规模4031万元,平均投资强度达242万元/亩;亿元项目23个,同比增加11个。民德纸业、都邦药业、晶鑫二期、祥光橡塑、洁能电气、华鑫拉链等一批重点项目进展顺利,为今后发展打下坚实基础。

五、工业发展环境不断优化。制定出台《关于加快工业经济转型升级若干意见》、《关于浙江衢江经济开发区的若干政策意见》、《关于加快外向型经济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》等系列扶持政策,大大促进了工业经济较快发展。深入开展“三企工程”、“百名局长联百企”活动,建立企业帮办服务制、政银企协作机制,进一步转变作风,优化发展环境。行政审批提速提效,行政许可事项进中心数占总数的88%以上;出台涉企收费公示制度、规范涉企收费行为,共取消198个收费项目,累计减轻企业负担金额达4.3 亿元;实施企业贷款周转金贴息政策,为企业提供转贷资金累计13314万元,发放财政转贷贴息10万元,确保企业资金链的安全运行。

  六、结构调整取得重大突破。坚持工业化与生态化互动共赢。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,以建立可持续的产业结构、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为主要内容,实现人与自然相协调的生态发展模式。“十一五”期间,以壮士断腕的勇气和胆略,大力开展“五小行业”整治,淘汰落后产能,加大节能减排力度,促进循环经济发展。“十一五”期间全区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降低率达36.2%,提前完成节能减排目标任务。全区现有省级清洁生产试点企业 28家,其中省级绿色企业5家。

七、平台建设取得重大突破。拓空间强功能。以衢江经济开发区为主阵地,以乡镇工业功能区为重点,扎实推进工业平台建设。“十一五”期间,全区工业平台基础设施投入达5.9亿元,新增用地3.66平方公里;实施“腾笼换鸟”工程,有效盘活工业用地74宗,面积1318亩,安置工业项目23个,土地利用效率不断提升。衢江经济开发区全面完成南山三期、南山四期各项配套建设,并调整物流用地和绿化用地用于开发,保证了“十一五”重点工业项目的用地需求。同时积极启动开发区东扩规划,为“十二五”工业发展用地奠定基础。建机制强扶持。区委、区政府出台《关于加快推进乡镇工业功能区建设的若干意见》,加大政策扶持力度,促使相关要素资源向工业功能区倾斜。廿里、上方、大洲3个乡镇工业功能区基础设施不断完善,先后被列为省级小企业创业基地。建立部门帮扶园区共建机制,为衢江经济开发区、重点乡镇工业功能区解决基础设施项目93个,落实帮扶资金1.48亿元,全区发展工业的合力不断增强。

工业概况

近年来,衢江区牢牢把握和落实科学发展观,积极应对国家宏观调控和国际金融危机影响,努力化解化工园区整治、要素制约加剧等问题,通过大力实施“工业立区”第一战略,招商引资第一工程,项目建设第一抓手,追赶跨越第一目标,工业经济成为全区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,呈现出持续、快速、协调的良好发展势头。
一、工业经济地位不断提升。2010年,全区实现工业总产值突破百亿元大关,达到124.6亿元,增长41.1%,其中规模工业总产值82.88亿元,增长53.3%,连续12个月保持50%以上增速,增幅位列全市各县(市、区)第二,产值总量从上年底全市第五位跃居全市第三位。三次产业比重调整为17.9:47.7:34.4,二产比重比2005年提高8个百分点。全区规模企业实现销售收入81.5亿元,同比增长55.1%;利税总额5.6亿元,同比增长47.9%,其中利润总额4.1亿元,同比增长64%,是2005年的15.3倍。

二、产业集聚发展初具规模。明确工业“3+新”产业发展体系,建立完善产业发展“五个一”工作机制和扶持政策,促进主导特色产业壮大提升,产业集群雏形初显,荣获中国高档特种纸产业基地、中国矿山装备制造业基地、中国碳酸钙产业基地和中国竹炭之乡等称号。2010年,高档特种纸产业产量达20.4万吨,产值21.41亿元,其中规模企业产值20.06亿元,是2005年的3倍多,占规上产值的24.2%。装备制造业实现产值19.89亿元,其中规模企业产值15.44亿元,是2005年的4.3倍,占规模产值比重达18.6%。新兴产业实现工业产值13.44亿元,其中规模企业产值达11.86亿元,占规模产值的14.31%。区域特色产业实现总产值48.38亿元,其中规模以上产值24亿元,占规模产值的28.96%。

三、龙头骨干企业发展迅猛。积极实施龙头企业培育提升工程。2010年,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183家,比2005年净增80家。企业平均产值规模从2005年的2600万元上升至2010年的4529万元,增长74.19%。2000万元以上企业91家,5000万元以上企业42家,其中亿元企业17家,5亿元企业2家。一批产业龙头发展迅速,仙鹤特种纸和夏王纸业产值先后突破7亿元,亚洲最大装饰原纸生产基地正逐步形成;海力集团电力紧固件产品市场位居全国第二,娃哈哈启力饮料公司2010年实现产值超3亿元,成为行业的领军企业。浙江志高机械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ZGYX-6500全液压露天凿岩钻车被认定为省装备制造业重点领域国内首台(套)产品,实现从“衢江制造”向“衢江创造”的新突破;民心炭业有限公司科企合作项目荣赝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,是衢州市建市以来首次获得的最高科技荣誉奖。全区新认定市级及以上企业技术中心15家,其中省级2家;实施省级技术创新项目17个,省重点技术改造项目(“双千工程”项目)36 个,省级工业新产品46只。

四、工业发展后劲显著提升。坚持招商引资“一号工程”不动摇,不断完善招商考核办法。2010年,新引进央企合作项目“澎安宇新材料”、总投资6.8亿元的“逸达电工器材”、总投资5.2亿元的“民德纸业”、东北地区最大输液生产基地“都邦药业”等一批“五好”项目,全年引进5000万元以上项目51个,其中亿元项目26个,超5亿元2个。“十一五”期间,全区共引进协议投资5000万元以上工业项目86个,其中亿元以上35 个,5亿元以上2 个,招商引资实际到位资金逾百亿元。项目质量明显提升,全面实施工业投资项目决策咨询服务协调制度,严格把关,合理布局,全年共受理工业项目193个,单个项目平均投资规模4031万元,平均投资强度达242万元/亩;亿元项目23个,同比增加11个。民德纸业、都邦药业、晶鑫二期、祥光橡塑、洁能电气、华鑫拉链等一批重点项目进展顺利,为今后发展打下坚实基础。

五、工业发展环境不断优化。制定出台《关于加快工业经济转型升级若干意见》、《关于浙江衢江经济开发区的若干政策意见》、《关于加快外向型经济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》等系列扶持政策,大大促进了工业经济较快发展。深入开展“三企工程”、“百名局长联百企”活动,建立企业帮办服务制、政银企协作机制,进一步转变作风,优化发展环境。行政审批提速提效,行政许可事项进中心数占总数的88%以上;出台涉企收费公示制度、规范涉企收费行为,共取消198个收费项目,累计减轻企业负担金额达4.3 亿元;实施企业贷款周转金贴息政策,为企业提供转贷资金累计13314万元,发放财政转贷贴息10万元,确保企业资金链的安全运行。

六、结构调整取得重大突破。坚持工业化与生态化互动共赢。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,以建立可持续的产业结构、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为主要内容,实现人与自然相协调的生态发展模式。“十一五”期间,以壮士断腕的勇气和胆略,大力开展“五小行业”整治,淘汰落后产能,加大节能减排力度,促进循环经济发展。“十一五”期间全区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降低率达36.2%,提前完成节能减排目标任务。全区现有省级清洁生产试点企业 28家,其中省级绿色企业5家。

七、平台建设取得重大突破。拓空间强功能。以衢江经济开发区为主阵地,以乡镇工业功能区为重点,扎实推进工业平台建设。“十一五”期间,全区工业平台基础设施投入达5.9亿元,新增用地3.66平方公里;实施“腾笼换鸟”工程,有效盘活工业用地74宗,面积1318亩,安置工业项目23个,土地利用效率不断提升。衢江经济开发区全面完成南山三期、南山四期各项配套建设,并调整物流用地和绿化用地用于开发,保证了“十一五”重点工业项目的用地需求。同时积极启动开发区东扩规划,为“十二五”工业发展用地奠定基础。建机制强扶持。区委、区政府出台《关于加快推进乡镇工业功能区建设的若干意见》,加大政策扶持力度,促使相关要素资源向工业功能区倾斜。廿里、上方、大洲3个乡镇工业功能区基础设施不断完善,先后被列为省级小企业创业基地。建立部门帮扶园区共建机制,为衢江经济开发区、重点乡镇工业功能区解决基础设施项目93个,落实帮扶资金1.48亿元,全区发展工业的合力不断增强。